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心内科护士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及应对措施

时间:2023-04-12 15:22:00

目的:了解心内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方法:采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我科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不计名测试。结果:(1)被试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1)。(3)精神紧张源主要由于护理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意及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结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高度关注。应对措施:(1)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3)合理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4)以多种形式参与减压活动;(5)经常参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对健康的意识增强,而且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加之医疗体制不断深化改革,护理人员尤其是从事老年人的护理及健康工作,日常的工作中承担较多的职业风险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被调查者均为我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1.2 调查内容 90项症状清单[1](SCL-90);

1.3 调查方法 将护士集中在一起,现场指导,受试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采取不计名形式独立完成。

1.4 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内容 90项症状清单共有90项,要求受试者根据自身情况,评定最近1周对自身影响的实际感觉。每一项有五级平分,即没有1分,极轻2分,中度3分,偏重4分,严重5分。该量表共有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

1.5 统计及结果分析 总分为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因子分分别为各因子所包含的单项分相加之和。总分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则反映了症状群的特点。

1.6 问卷 共发问卷16份,收回有效资料数16 份,有效率为100% ,具备较好的代表性。

  1.7 一般资料 在16例中, 文化程度:中专1人,大专6人,本科9人;婚姻状况:未婚7人,已婚9人。

  2 结果

  临床护士(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临床护理人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得分较高,与国内常模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他们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

  3 讨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并非指绝对十全十美的状态。人是心-身-境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即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不断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的心身、身境及心境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人以心身作为统一体来应变一定现实生活环境变化。科学家在研究维护健康人的因素时,就已经注意到某些心理上的工作负荷参数。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健康与工作时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工作环境对躯体的刺激可引起疾病,多种因素可导致心理不健康,一个人能否有健康的心理决定于一个人对社会环境和工作负荷等的承受能力及适应能力。国外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报道认为:职业责任大、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护理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其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的危险[2]。国内张氏[3]、刘氏[4]等对护士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是当外部压力过大,超过心理承受的能力时,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时影响身心健康。本研究的结果是护理工作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经常面对病人的痛苦与死亡等不良刺激;护理人员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日夜工作;临床护士人员缺编,多变的应激环境,使护理人员应激源增加;有效支持系统的不足和护士多种角色与病人多种需要使护士经常发生内心的冲突等均易使护理人员心理失衡。可以说,张和刘氏的研究与本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护士作为实施护理工作的主体,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外,健康的心理状况对临床护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有负面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更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其意义十分深远又及其重要。

  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护士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分明显高与国内常模,提示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风险性及繁重的工作压力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健康水平,以下措施将是有所裨益的。

  3.1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心病人,设身处地理解病人,尽可能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家庭成员关系等。每天与病人交谈,了解其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有针对性药物治疗,并针对其心理社会因素及家庭情况实施个别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保护病人及自身的安全。

3.2 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疗服务业的需求 以病人为中心,理解家属的情感困扰,当家庭成员得知亲友患疾病时,他们往往显得无助和无能为力,各种情绪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家属的指责和抱怨,正是他们无奈的表现,是他们内心的一种投射,理解了这一点,护士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与家属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并适时地向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可帮助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

3.3 合理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工作时以完成本职工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业余时间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每人分配专题,每周集体学习1次,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知识,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既提高了专业水平,增进了学习兴趣,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可减轻因学习负担过重带来的压力。

3.4 参与减压活动 以集体治疗的形式每周1次。每个人应当学会体验身体感受和情绪感觉,识别自身的负性情绪,了解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或以角色扮演,重新经历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利于负性情绪的表达和释放,并学习放松训练的技巧,使身心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

  3.5 从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养花种草等。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丰富了自身的业余生活,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和谐人际关系,同时也使身心愉悦,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16-24.

  [2]刘玉馥,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37.

  [3]张秀岚,刁明媚,孟宝珍,等.护理人群中抑郁状况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1996,31:405.

  [4]刘晓红,周秀华.护士职业的人格特质研究.心理科学,1995,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