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科研生活”:一种新兴的、易于撰写与发表的C刊论文选题新方向
时间:2024-07-04 09:43:08
撰写并发表论文,是广大高校教师及在校硕博群体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论文选题的初始阶段,不少作者往往倾向于将“选题专业性”解读为学科内部的高深复杂问题。然而,一旦对学科问题的把握不够深入或了解有限,便容易陷入“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选题困境。实际上,“生活”是论文选题的一把重要钥匙,“科研生活”不仅涵盖了高校教师与在校硕博群体的现实生活体验,同时也是论文选题的一个丰富源泉。围绕“科研生活”来构思选题,不仅能使论文选题更加贴近生活、避免空洞无物,而且因为高校教师与在校硕博群体本身就是科研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身体验,都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在核心期刊论文中,“科研生活”类论文选题主要涵盖了五种问题情境,接下来将为大家一一详细介绍。
一、文献检索与阅读行为
文献检索与阅读是科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高校教师与在校硕博群体了解学界前沿、把握研究现状、避免重复研究以及明确自身科研方向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科研群体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行为出发去思考论文选题,体现了选题的“生活化”导向。这里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行为”,既可以不区分学科专业,从广义层面研究科研人员的“数据”检索与阅读及其相关行为,也可以聚焦于特定学科专业,研究该学科专业的文献检索与阅读行为。
前者如《科研人员判断科学数据质量和权威性的行为模式研究》和《基于多角度面部特征的文献阅读专注度研究》,它们分别关注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下的“网络检索”问题以及“文献阅读专注度”问题,这些都是科研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后者如《撰写编辑学论文中的文献阅读策略》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文献阅读行为研究》,这两篇论文则分别聚焦于特定学科的文献阅读上。
二、导生交往
对于在校硕博群体而言,与导师的交往是科研生活中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导生关系不仅无法回避,而且还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关系。因此,“导生关系”既可以研究此类关系的生成过程,也可以探讨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还可以研究师生关系/师门关系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
例如,《从“领导”向“益友”绵延:导生关系生成过程的自我民族志》一文,就使用了自我民族志方法,分析了自己与导师的关系变化过程,并揭示了构建和谐导生关系的可能路径。再如,《影响和谐导生关系的归因分析及改进策略》和《导师排斥感知对研究生科研倦怠的影响: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和跨学科学习经历的调节作用》,它们分别研究了和谐导生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消极导生关系对研究生科研的负面影响。
三、研究生培养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于具备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教师来说,研究生培养是其科研生活的重要主题。“研究生培养”这一问题情境,可以研究研究生生源质量,也可以探讨知名学者或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还可以研究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
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学生被录取后才开始“培养”。实际上,在招生环节就已经涉及培养的问题。例如,《直博生招生如何实现“量质双升”?》一文,就围绕具体高校展开调研,探究了影响直博生招收规模和生源质量的各类因素。关于研究知名学者或国外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经验,以及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也有大量的论文实例进行了深入探讨。
四、科研能力
高校教师与在校硕博群体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与“科研”“学术”紧密相连,承载着“培养并具备较高科研能力”的社会期待。因此,“科研能力”也是科研生活的重要主题。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回应问题的逻辑闭环。相应地,“科研能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层面探讨“科研能力”的促进;二是关注“科研能力是一种逻辑闭环”的现实对应现象——论文写作与发表。
“科研能力促进”主要研究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如多篇论文就探讨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约束性因素与促进机制,以及人文社科博士生科研能力增值的影响因素等。相比之下,“论文写作与发表”研究的范围要更广,既可以研究科研群体论文写作的特征,也可以研究其论文发表特征,并可与相关热点结合,还可以研究投稿认知与动机等。
五、学术生涯规划
根据实际面向的群体,学术生涯规划可分为“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前者主要面向在校硕博群体,后者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如高校教师。对在校硕博群体而言,在学业上有所精进、顺利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是其科研生活的重要追求;对在职人员来说,在科研事业上有所建树是其科研生活的重要主题。由此形成了“学术生涯规划”的两类问题情境。
关于学业生涯规划,有多篇论文进行了研究,如《谁有资格“读博”?》就探讨了学业生涯规划的升学(读博)问题;还有论文研究了“读博收益”与“读博风险”、“博士毕业入职高校”与“博士毕业入职中小学”、“读博”与“工作”等学业生涯矛盾体的选择与规划。关于在职人员生涯规划,也有论文进行了探讨,如基于科研人员的性别研究其生涯成长差异,以及基于“工作时间碎片化”这一科研人员常面临的困境来探讨其碎片化现状及影响因素等。
六、小结
以上就是“科研生活”类论文选题的五种常见问题情境。需要说明的是,这五种问题情境并不是“科研生活”的全部情境。其他情境如学术道德、科研心理、社交活动等也可以纳入研究范围。只是后者要么从属于这五种问题情境,要么与这五种问题情境相互交叉或过于琐碎,一般不单独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