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菌血症

时间:2024-12-17 16:50:50

菌血症(bacteremia)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一般来说导尿管或者是体表的手术造口容易导致发生菌血症。出现菌血症的患者往往发生急性的多个器官的转移性感染,并出现各种急感染症状一旦怀疑,应立即采血检验,一旦确诊应立即针对感染菌治疗争分夺秒。

菌血症多是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血液中可查到细菌。主要发生在炎症的早期阶段,肝脾和骨髓的巨噬细胞可组成防线,以清除细菌。  

病因

感染的口腔组织的外科手术或常规的牙科操作,感染的下尿路插管,脓肿切开和引流和内置器的细菌生长,特别是静脉注射和心内导管,导尿管和造口术内置器及导管均可引起短暂的菌血症。典型的革兰氏阴性菌血症是间歇性和机会性的,虽然这种菌血症可能不影响健康人,但对免疫受损并伴有重病的患者,化疗后的病人以及严重营养不良者,则可产生严重后果。感染的初发部位通常在肺部,泌尿生殖道,胃肠道或软组织,包括患有褥疮溃疡的皮肤,也可发生于危险人群,特别是有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或其他血管内假体病人的牙科手术后。

慢性病和免疫受损病人发生革兰氏阴性菌血症较常见,但这些病人的血流也被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感染。拟杆菌可并发腹部和盆腔感染,特别是当女性生殖道被感染时更易发生这种并发症。

脑膜或心包或大关节等浆膜腔的转移性感染可由短暂的或持续存在的菌血症所致,特别是当致病菌为肠球菌,葡萄球菌或真菌时,还可发生内膜炎。但革兰氏阴性菌血症很少发生心内膜炎。静脉吸毒者,葡萄球菌性菌血症常见,葡萄球菌也是可累及三尖瓣的革兰氏阳性菌性心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症状

①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

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除非病人处于患有持续性或高水平菌血症的危险性,典型的短暂而低水平的菌血症是无症状的。典型的表现为全身性感染的体征,包括呼吸急促,寒战,体温上升和胃肠道症状(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在疾病初期,病人的皮肤往往温暖而警觉性减退。若不测量血压则往往不会发现低血压。有的病人低血压出现较晚。

有些特征有助于鉴别病因和致病的细菌。横膈以上的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阳性菌所致,而腹部感染包括胆道和尿路感染多数由革兰氏阴性菌所致。但除实验诊断可鉴别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菌血症和脓毒性休克外,还没有其他可靠的鉴别方法。

几乎任何部位都可发生转移性脓肿,并且在广泛时还可产生受累脏器感染的特征性症状和体征。葡萄球菌菌血症时,多发性脓肿形成常见。有25%~40%的持续性菌血症患者可发生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性而出现脓毒性休克。  

分类

菌血症可分为三大类:

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脓毒症;

②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脓毒症;

③真菌脓毒症。  

诊断

应从所有感染部位,包括感染的体腔,关节间隙,软组织和病损的皮肤获取脓液或体液作革兰氏染色和培养。血液培养应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应间隔1小时作2次血培养,每次应从不同部位静脉切开取血。2次血培养用于菌血症的初期诊断已足够,但阴性的染色或培养结果不能排除菌血症,特别是以前已接受过抗生素的病人,更不能排除菌血症。这种最起码2次血培养的标本应取自经过适当准备的静脉切开部位。此外,还可对痰液,导管插入部位和伤口的标本进行培养。

符合下列客观指标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可认为是以前称谓的败血性综合征即现在的系统性炎症应答综合征:体温>38℃或<36℃;心率>90次/min;呼吸率>20次/min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2mmHg;血白细胞计数>12000/μl或<4000/μl,或未成熟白细胞>10%,典型的白细胞计数是起初降至<4000/μl,然后在2~6小时升至>15000/μl,并且未成熟型明显增加。  

治疗

外科手术或内置性静脉插管或导尿管相关性短暂的菌血症常不易测知,一般不必治疗。但若病人有瓣膜性心脏病,血管内假体或接受免疫抑制剂,则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预防发生心内膜炎。

较为严重的菌血症的预后取决于两个决定因素:首先取决于迅速而彻底的查明感染源;第二是取决于原有的疾病及其伴随的功能障碍等情况。创伤性内置物,特别是静脉内和尿路内插管应迅速清除。在获取革兰氏染色和细菌培养等化验标本后,应立即按经验给予抗生素治疗。某些病例(如内脏破裂,子宫肌层炎伴脓肿,肠或胆囊坏疽)必须手术治疗,大的脓肿必须切开引流,坏死组织应清除。因肺,胆道或尿路感染而使菌血症持续不退者,若无梗阻及脓肿形成,一般用抗生素治疗通常可获成功。若为多器官衰竭,常发现有多种细菌(多菌种性菌血症)则预后不佳。延误抗生素治疗或外科治疗者,死亡率明显增加。   

并发症

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性咽峡炎、白血病、出血性疾病、单纯红细胞再障性贫血、等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地中海贫血、低血糖症、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代谢性碱中毒、多发性骨髓瘤、大肠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组织淋巴瘤、复合型酸碱失衡、非酮症高血糖-高渗性昏迷、骨髓痨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感染性休克、高钾血症、高渗性脱水、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过敏性紫癜。  

预防

一切明显的或隐匿的化脓性病灶如能及早予以清除,菌血症的发生就可以减少。小儿时常见的传染病如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每易继发较重的呼吸道细菌感染,从而发生菌血症。对这类病儿,必须加强保护。对不论多么细小的皮肤创伤必须予以重视,早作适当处理。环境卫生、个人卫生、营养状况及小儿保健工作的不断改善,菌血症的发病率必然会随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