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86岁护士遭骂,背后真相是啥?

时间:2025-05-21 15:21:26

在当今社会,网络热搜往往能迅速聚焦公众的目光,引发广泛的讨论与思考。近日,一位86岁的护士被骂上热搜的事件,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我们对职场中的代际差异、责任分配以及职业精神等诸多问题有了更深的思索。

这位86岁高龄仍坚守在护理岗位的护士,本应是受到敬重的对象。护士这个职业,无论年龄大小,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其间积累的丰富经验无疑是宝贵的财富。然而,此次却因一些网友的吐槽引发了争议,关键原因在于部分网友认为她坐在办公室,而让年轻人去“扛雷”。

深入剖析这一现象,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职场中的确存在不同的分工安排。在医疗领域,不同资历和身体状况的工作人员通常会被合理调配到不同的岗位。对于一位86岁的护士而言,或许她由于身体机能的限制,无法像年轻护士那样长时间地奔波在病房,从事高强度的护理工作。但她坐在办公室,并不意味着就脱离了工作核心。很有可能,她是凭借着自己多年的经验,在后台为整个护理团队提供指导、协调资源或者处理一些需要丰富阅历才能应对的复杂事务。就如同一个知识宝库,年轻护士们在遇到棘手问题时,能从她那里获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从代际差异的角度来看,老一辈的工作者和年轻一代在工作观念上确实存在碰撞。老一代工作者成长于艰苦的环境,他们更强调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对于工作的执着往往体现在坚守岗位上。而年轻一代,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公平合理的分工和自身的职业成长空间。当看到老一辈在相对轻松的岗位上,而自己却在一线承担繁重任务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并不是对老一辈工作者的不尊重,而是对职业发展均衡性的诉求。

在责任分配方面,这是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的课题。医疗机构在安排工作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身体状况、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阶段。对于高龄护士,可以合理利用他们的经验优势,同时为年轻护士提供更多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比如,建立师徒制度,让高龄护士一对一地指导年轻护士,使年轻护士在传承经验的同时,也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这样既能避免出现一方觉得另一方在“坐享其成”的情况,又能促进整个护理团队的和谐发展。

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职业精神的内涵。职业精神不仅仅是拼搏在一线,也包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价值。86岁的护士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是通过经验传承还是后勤保障,都是在为护理事业贡献力量。而年轻护士在一线面对病患,也是在践行自己的职业使命。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担当,不能简单地用是否在一线工作来衡量其职业价值的高低。

对于这位86岁护士被骂上热搜的事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遭受网络舆论攻击的案例,更是反映了职场中深层次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尊重老一辈工作者贡献的基础上,优化职场分工,促进代际沟通与合作,让每一个年龄段的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公正、充满活力的职场环境,避免类似的争议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