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常用药物伤肝机制与风险警示

时间:2025-07-28 17:33:25

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某些常用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对肝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学工厂”,负责代谢和解毒,而部分药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可能直接攻击肝细胞。以下是两种典型伤肝药物的机制解析与风险提示。

对乙酰氨基酚:镇痛退热药背后的肝毒性危机

对乙酰氨基酚(英国称“扑热息痛”)是家庭药箱中的常客,用于缓解发热和轻中度疼痛。然而,其代谢途径暗藏风险。正常剂量下,药物通过肝脏代谢为无毒的硫酸盐或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出体外;但过量时,代谢途径超负荷运转,会生成一种名为**N-乙酰-p-苯醌亚胺(NAPQI)**的剧毒中间产物。

NAPQI的毒性如同“失控的火焰”:肝脏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本可中和它,但过量服药时,谷胱甘肽被迅速耗尽,剩余的NAPQI便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DNA等大分子结合,导致肝细胞膜破裂、细胞坏死。这一过程表现为血浆转氨酶(如ALT、AST)水平飙升,临床可见急性肝衰竭,严重时需肝移植甚至致命。

风险场景警示:

叠加用药:许多复方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混用易超每日最大剂量(成人通常不超过4克)。

饮酒者高危:酒精消耗谷胱甘肽,进一步削弱肝脏解毒能力。

儿童误服:剂量计算错误或糖浆剂型滥用可能导致中毒。

异烟肼:抗结核药的“双刃剑”效应

异烟肼是结核病一线药物,但其肝毒性机制复杂。一方面,药物本身代谢产生的酰化剂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属于固有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免疫介导的肝损伤,表现为再次给药后肝酶快速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异烟肼与肝药酶的相互作用加剧了风险。它是肝药酶抑制剂,会减缓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升高;若与肝药酶诱导剂(如利福平)联用,反而加速毒性代谢物生成,形成“代谢风暴”。

临床管理要点:

监测窗口:结核病患者用药初期需每2-4周检测肝功能。

基因筛查:部分人群因N-乙酰转移酶基因变异,代谢速度慢,更易中毒。

抗生素类:隐蔽的肝损伤推手

除上述药物外,部分抗生素(如红霉素、磺胺类)也可能通过类似机制伤肝。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诱发胆汁淤积性肝炎,而磺胺类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性肝损伤。这些药物通常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长期或超量服用风险显著增加。

护肝的黄金法则

1.严格遵医嘱:不自行调整剂量或疗程,尤其是慢性病患者。

2.避免混用药物:告知医生所有在用药物,包括保健品。

3.高危人群筛查:肝功能不全者、老年人、酗酒者需个体化用药方案。

4.早期识别症状:乏力、恶心、黄疸或尿色加深应立即就医。

肝脏的沉默性使其损伤往往到晚期才显现。理解药物伤肝的机制,本质是掌握一把“安全钥匙”——在疗效与风险间找到平衡,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