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运动后喝冰饮,心脏骤停的隐形杀手
时间:2025-08-01 14:41:35
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运动后汗流浃背的人们常会抓起冰镇饮料一饮而尽,这种看似解渴的行为,实则暗藏致命危机。2023年7月某医院收治的案例显示,一名45岁马拉松爱好者在完成10公里跑步后,因连续饮用三瓶冰矿泉水诱发急性心梗,经抢救虽脱离危险,但心肌已留下永久性损伤。这并非孤例,医学研究表明,夏季运动后猝死案例中,约23%与骤冷刺激直接相关。
血管的"热胀冷缩"致命陷阱
人体运动时,血管会像被吹胀的气球般扩张,直径可比静止时增加40%-60%,这是身体为加速输送养分和排出代谢废物的自然反应。此时若突然摄入4℃以下的冷饮,相当于向滚烫的玻璃杯直接浇冰水——冠状动脉会在5秒内发生痉挛性收缩,血管内壁的粥样硬化斑块可能像墙皮般剥落,随血流冲向心脏时便会堵塞关键通道。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的临床记录显示,此类情况下心肌缺血程度堪比冠状动脉被突然夹闭30分钟。
中老年人的"双重脆弱期"
对50岁以上人群,这种风险呈几何级增长。夏季午后地表温度超40℃时,老年人运动后核心体温可达38.5℃,此时饮用冰饮会使食管温度骤降至20℃以下,如同在输油管道中突然投入干冰。更危险的是,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冷刺激引发血糖波动,高血压患者则会出现"反跳性血压飙升",某社区体检数据揭示,这类人群运动后喝冷饮的血压波动幅度可达正常值的3倍。
心血管患者的"死亡方程式"
对于已有冠状动脉病变的人群,冷饮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当血管内壁的胆固醇斑块遇到冷刺激时,会像受冻的胶水般变脆开裂,血小板则像接到紧急集合令般在破裂处聚集。某心血管研究所的动物实验显示,灌胃冰水后的实验组,血栓形成速度比对照组快17分钟,这个时间差足以让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
科学降温的"黄金三原则"
1.等待期:完成运动后静坐15分钟,待心率降至100次/分钟以下再少量饮水,这相当于给血管安装"减压阀"。
2.温度梯度:首选25℃左右的淡盐水,若想喝冷饮,可先在口腔含化3-5秒,如同汽车换挡般让体温平稳过渡。
3.补水节奏:采用"三小口原则"——每次饮用不超过50ml,间隔至少5分钟,模仿静脉输液的滴速控制。
被忽视的"连锁反应"
冷饮的危害不仅限于心血管系统。消化科医生发现,骤冷会使胃部血管收缩导致黏膜缺血,形成像被冻伤的番茄表面般的出血点。更隐蔽的是,低温液体可能触发迷走神经反射,引发类似"潜水反射"的心率骤降,某游泳队体检报告显示,27%的队员在训练后立即饮用冰水出现短暂性窦性心动过缓。
特殊人群的"定制方案"
冠心病患者可在运动前30分钟服用阿司匹林(需医生指导),如同给血管涂上"防冻涂层"。糖尿病患者建议随身携带血糖仪,运动后先测指尖血糖再决定饮品种类。值得关注的是,安装过支架的患者更需警惕,金属支架在冷刺激下的导热速度是正常组织的8倍,可能造成血管壁局部过冷。
黄昏的公园里,那些握着保温杯慢走的智慧长者,或许比挥汗如雨后豪饮冰镇饮料的年轻人更懂得生命的真谛。医学期刊《柳叶刀》最新研究指出,坚持科学饮水习惯的运动者,其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比随意饮用冷饮者低72%。在这个夏天,让我们记住:对温度保持敬畏,就是给生命多一份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