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PD-1抑制剂:肺癌治疗的免疫革命
时间:2025-08-01 17:42:16
肺癌作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策略的革新始终是肿瘤学研究的焦点。近年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彻底改变了晚期肺癌的治疗格局。这类药物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其机制与传统的化疗或靶向治疗截然不同——就像为长期"休眠"的免疫细胞解除刹车,让它们重新识别并消灭伪装成正常细胞的肿瘤。
PD-1抑制剂的分子机制:解除免疫系统的刹车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刹车蛋白",当它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配体结合时,会触发免疫抑制信号,导致T细胞丧失攻击能力。PD-1抑制剂通过阻断这一信号通路,相当于拆除了肿瘤的"保护伞",使T细胞恢复对癌细胞的杀伤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作用具有广谱性——不同于靶向治疗需要特定基因突变,PD-1抑制剂只需检测PD-L1表达等生物标志物即可应用于多种癌症类型,这解释了为何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能成为覆盖40种适应症的"抗癌多面手"。
临床应用的突破性进展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随机对照试验证实,nivolumab(Opdivo)、pembrolizumab(Keytruda)和atezolizumab(Tecentriq)等药物,无论作为无敏感基因突变患者的二线还是一线治疗,均显著延长了总生存期。例如Keytruda单药治疗PD-L1高表达(≥50%)患者时,5年生存率可达31.9%,是传统化疗的2倍以上——这种提升相当于将晚期患者的"生命时钟"拨慢了数年。对于小细胞肺癌(SCLC)这类更难攻克的亚型,PD-L1抑制剂如Imfinzi(德瓦鲁单抗)联合化疗也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将局限期患者的3年生存率从15%提升至30%。
生物标志物:精准治疗的"指南针"
PD-L1表达水平是目前最常用的疗效预测指标,但其检测标准如同"不同品牌的温度计",存在22C3、28-8等多种抗体检测平台的差异。肿瘤突变负荷(TMB)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等新兴标志物正在补充这一体系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约20%的PD-L1阴性患者仍能从治疗中获益,这提示肿瘤微环境中还存在其他"隐形开关"等待发掘——好比黑暗中除了已知的灯塔,还有未被标注的航标在指引免疫细胞。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PD-1抑制剂改写了肺癌治疗史,但原发性耐药(约30%患者无应答)和获得性耐药(治疗1年后约半数患者进展)仍是待解的难题。最新基础研究显示,单纯阻断PD-1/PD-L1结合仅能部分恢复T细胞功能,这解释了为何联合治疗(如CTLA-4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药)成为当前临床试验的主流策略。另一前沿方向是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耐药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特征,这类似于通过"分子显微镜"观察癌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实时博弈。
对医学生而言,理解PD-1抑制剂在肺癌中的应用,不仅是掌握一种治疗手段,更是学习转化医学思维的典型案例。从实验室发现PD-1通路到成为临床一线方案,这一历程完美诠释了"从基础到临床"的科研闭环。未来随着双特异性抗体、个性化疫苗等新技术的融合,肺癌免疫治疗必将迎来更精准的下一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