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一场「守得云开见月明」的科研艰辛之旅

时间:2023-10-25 09:44:31

2023年10月2日瑞典时间上午11:45(北京时间17:45),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引领的mRNA技术为全人类的生命及健康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而早在18年前,斯坦福大学的干细胞生物学博士后Derrick Rossi在读到他们的论文时,便惊叹说:“这是诺奖级别的发现!”

 

Rossi博士大概也没想到,他的一句感叹再18年后的今天“一语成真”,两位科学家Katalin Karikó和Drew Weissman不负众望,捧回诺奖。

 

诺贝尔委员会发言人Richard Sandberg指出:Karikó和Weissman所发明的mRNA技术为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尤其是在2019年爆发的全球新冠疫情中,mRNA技术实现了疫苗快速研发并投入使用的“壮举”,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健康。

 

 

01

曾多次失业、漂泊多年的“mRNA疫苗之母”

 

Katalin Karikó被誉为“mRNA技术的奠基人”、“mRNA疫苗之母”,是mRNA疫苗探索路上的先驱者之一。

 

Karikó于1955年出生于匈牙利,父亲经营一家肉铺。博士毕业后,她在匈牙利科学院下属的生物研究中心工作。从那时起,Karikó即痴迷于mRNA的研究,她认为这是一种很特别的RNA,甚至预见到其可以作为人类强有力的抵抗疾病的武器。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受当时科学界认知所限,人们对这个仅处于理论的研究难以认同,认为着这只是个难以获得成果的研究。不出所料,Karikó在30岁的时候被Szeged大学解雇,并从那以后难以在欧洲找到理想的工作。

 

1985年,Karikó获得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天普大学的工作机会,携全家赴美漂泊。但由于研究进展不顺利,用mRNA制造的新药在临床屡获败绩。没有人意识到这个制药技术的致命缺陷——它在到达靶细胞之前,就被人体的防御系统破坏了。更严重的是,人体会本能地反击外来入侵者,产生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学者们纷纷放弃了mRNA,并将其称作“科学上的一潭死水”。但Karikó没有放弃,虽然当时她已陷入职业低谷,她坚信mRNA的价值,哪怕没有人相信她。她辗转到宾大药学院,却连续多年拿不到研究经费,被降到最低级别。也许换任一个人,都会换一个工作单位,或更换研究方向,但Karikó依旧坚持下来了。

 

 

02

守得云开见月明

 

终于在1998年,Karikó终于熬到了第一笔经费,即使仅有10万美元。但就是在同年,她遇到了科研生命中的贵人——Drew Weissman。

 

Weissman当时刚跳槽到宾大,两人在复印机边闲聊,Karikó告诉他:我能造出任何一种mRNA。Weissman慧眼识珠,当即看到了mRNA技术远大的未来与无限的价值。在深谈之后,二人一拍即合,从此成为科研伙伴,探索mRNA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2005年,Karikó和Weissman突破研究瓶颈,找到了解决人体免疫反应的办法——即用弱化的版本替换了一个RNA的模块。这样,mRNA就仿佛一个轻功盖世、飞檐走壁的“神偷”,不知不觉地潜入人体细胞,而不会惊醒人类的免疫防御系统。

 

这一成果很快被另一个“高人”、斯坦福大学的Derrick Rossi博士发现,并说出了那句一语成真的话:“这是诺奖级别的发现!”并且,Rossi敏锐地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于2010年获取投资并创立了一家多年后声名远播的公司——Moderna。

 

无独有偶,德国的一个科研团队也发现了mRNA技术的价值,并组建了另一个在科学界赫赫有名的公司——BioNTech,其美国总部位于麻省剑桥。BioNTech志在开发基于mRNA的癌症疫苗。饮水不忘挖井人,BioNTech聘请Karikó担任高级副总裁,监督mRNA研究。

 

 

03

全球疫情爆发,mRNA技术终显神通

 

2019年,一场严峻的疫情在中国武汉蔓延至全球,夺去了无数无辜者的生命。而在当时虽然前卫,但影响力仍局限在小圈子的mRNA技术终于迎来了“爆发时刻”。

 

2020年1月10日,中国率先公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由于mRNA技术无需病毒本身,即可制造疫苗抗原,Moderna公司在新冠病毒序列公布的第二天即开始了疫苗研发工作,开启了新冠病毒mRNA疫苗的“首发之旅。BioNTech和其他相关公司的研究者们也紧随其后,争分夺秒地用mRNA技术快速地制造出新冠疫苗。

 

并且,BioNTech与辉瑞达成合作,新冠mRNA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支援。时至今日,在“冷板凳”上坐了近40年的Karikó博士终于迎来了研发事业的高峰!

 

终于,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Karikó和Weissman的研究成果。Weissman和Karikó也自2021年起陆续获得5项 “诺奖风向标” 大奖,包括霍维茨奖、阿尔伯尼奖、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生命科学突破奖和盖尔德纳奖。有不少学者表示:基于mRNA技术在新冠大流行中的突出表现,有可能在未来问鼎诺奖。

 

而今日,这些语言和祝福终于实现,二位科学家斩获诺奖,实至名归!

 

当然,mRNA技术的价值远不尽于此。mRNA作为疫苗或药物,可应用于预防传染病、治疗肿瘤和蛋白替代疗法。根据Market Study Report LLC的测算,预计全球mRNA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的市场规模在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2.0%,预计到2025年将由2019年的19.7亿美元增至59.8亿美元。

 

正如Karikó教授做客香港中文大学时所说:“我期望将来,此技术可用于开发治疗不同疾病的疫苗,例如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癌症、过敏症及其他传染病。医疗的根本用途是服务所有人,包括弱势社群和贫穷人士。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并不是有钱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