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健康科普:避开四大养生陷阱,让身体回归平衡之道

时间:2025-05-22 09:02:07

“养生”本是好事,但一不小心就容易掉进“用力过猛”的坑里。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亚健康人群和养生爱好者们,常常因为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反而让身体越养越累。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最常见的四个养生误区,帮大家找到真正的平衡之道。

误区一:补品当饭吃,越补越虚?

很多人觉得“补药无害,多多益善”,结果补出一身毛病。比如有人听说人参大补,每天泡水喝,结果上火失眠;还有人长期吃阿胶,反而脾胃胀满。其实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疲劳,有人是气虚,有人是阴虚,乱用补药就像给汽车乱加机油——型号不对,发动机反而磨损更快。

科学建议来了:补之前先辨体质。比如胃寒的人吃枸杞可能加重腹泻,而胃热的人喝姜茶就是火上浇油。养生节目里的方子再好,也得先问问医生:“这药适合我吗?”记住,补品不是万能钥匙,平衡饮食才是根本。

误区二:排毒产品天天用,肠道越洗越脆弱

“排毒”这个词听起来就让人心动,但市面上的排毒产品很多是“披着羊皮的狼”。比如某些肠道排毒胶囊,本质就是泻药,长期用会导致肠道功能退化,就像反复冲刷的水管,最后连正常水流都兜不住。更危险的是盲目拍打淋巴部位,非但不能排毒,还可能引发炎症甚至堵塞淋巴系统。

真正的排毒其实很简单:好好睡觉、适量喝水、多吃膳食纤维。身体自带“清洁工”,何必花冤枉钱买副作用?

误区三:运动狂飙14小时,膝盖先喊救命

运动是良药,但剂量超标就成了毒药。有人为了减肥每天跑10公里,结果关节磨损;有人跟着直播跳操两小时,第二天直接横纹肌溶解。科学研究早就敲响警钟:每周运动超过14小时,健康收益反而下降,这和完全不运动的人几乎站在同一健康起跑线上。

但别被吓到!哈佛大学的研究给出新思路:哪怕每天只做12分钟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走、爬楼梯),也能像一杯浓缩咖啡一样,迅速激活502种代谢产物,改善血糖、血脂甚至延缓衰老。记住,运动要像煲汤——小火慢炖才出滋味。

误区四:饿到眼冒金星,减肥变减命

“一个月瘦20斤”的flag背后,往往是极端节食的陷阱。有人每天只吃水煮菜,结果脱发、停经;有人戒掉所有主食,反而情绪暴躁、记忆力下降。这种减肥法堪比“身体大罢工”——当热量摄入低于基础代谢的70%,免疫力会断崖式下跌,原本想甩掉的脂肪反而被身体当成“战略储备”死死抱住。

健康减重的秘诀在“微调”:用糙米替代白米饭,用蒸煮替代油炸,每天减少300大卡(相当于少喝一杯奶茶),既能稳步瘦身,又不会饿到头晕眼花。

平衡养生的三大黄金法则

  1. 个体化定制:别人的“神仙水”可能是你的“砒霜”。比如中老年人补钙要搭配维生素D,亚健康人群运动需循序渐进,养生爱好者别盲目跟风网红疗法。

  2. 适度原则:无论是吃饭、运动还是吃补品,牢记“七分饱”哲学——留三分余地,身体才有缓冲空间。

  3. 自然为本:少折腾,多顺应。晒太阳补阳气、早睡养肝血、大笑释放压力,这些零成本的养生法才是真正的“长寿密码”。

养生不是冲刺赛,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追求极致,不如学会与身体对话,在动静之间找到专属你的平衡点。毕竟,最好的医生永远是你自己——只要你愿意给它恰到好处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