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家用与医院注射器使用全指南: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及糖尿病患者必读

时间:2025-05-23 11:22:18

对于需要长期注射药物的人群来说,预灌封注射器和自动注射器是便捷的选择,但不同人群在使用时需注意的细节差异很大。下面从儿童、免疫力低下者和糖尿病患者三类人群出发,结合家用与医院场景,聊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和应对方法。

一、儿童注射:别让“方便”变成“隐患”

家用场景中,家长常因孩子哭闹而匆忙操作,但针头钝化导致的疼痛可能让儿童更抗拒治疗。自动注射器的智能化设计(如一键操作)能减少操作失误,但需注意:针头重复使用会加速钝化,建议严格按照说明书更换针头。此外,剂量偏差对儿童影响更大——比如胰岛素过量可能引发低血糖,需通过设备自检功能或医院护士指导确认剂量准确性。

二、免疫力低下者:感染风险与防护平衡

这类人群的免疫系统像“常年缺勤的保安”,感染风险本就高于常人。若在家自行注射,需特别注意三点:

1.无菌操作:即使预灌封注射器已消毒,开瓶后需尽快使用,避免暴露在空气中过久。

2.注射部位轮换:长期同一位置注射可能引发局部感染,建议每次间隔至少2.5厘米。

3.疫苗保护:世卫组织建议免疫力低下者接种新冠疫苗,即使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仍可评估后接种。

三、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隐形陷阱”

胰岛素注射看似简单,但细节决定效果。例如:

药物准备:长效胰岛素需像“摇晃奶茶”一样充分混匀,否则浓度不均可能影响疗效。

注射手法:新手易犯“扎太浅”的错误,导致药物堆积在皮下脂肪层。医院护士常建议采用45度角进针,并定期检查注射部位是否有硬结。

设备维护:家用自动注射器的电池寿命和机械精度需定期检测,避免因电量不足导致剂量误差。

四、风险预警:家用场景的三大“杀手”

1.感染风险:免疫力低下者若重复使用针头,感染概率堪比“用擦过桌子的纸巾擦嘴”。

2.剂量偏差:自动注射器的精准度虽高,但若未定期校准,误差可能像“厨房秤少了一克盐”——短期不明显,长期威胁健康。

3.疼痛管理:针头钝化后强行注射,痛感如同“钝刀割肉”,可能让儿童产生心理阴影。

五、医院与家庭的互补策略

对于复杂情况(如肿瘤患者使用免疫调节剂),医院的专业设备能提供更精准的剂量控制;而家用自动注射器则适合日常管理,其智能化设计(如用药提醒、剂量记录)可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治疗习惯。建议首次使用时,先在医院接受护士指导,掌握“按压止血手法”“药物储存温度”等关键技巧,再过渡到家庭操作。

结语

无论是预灌封注射器还是自动注射器,本质都是“工具”,而工具的效果取决于使用者的认知。免疫力低下者需警惕感染,糖尿病患者要关注剂量,儿童群体则需兼顾生理与心理的舒适度。记住:一次规范操作,可能比十次匆忙注射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