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三伏天健康隐患与科学防范
时间:2025-07-18 17:59:02
盛夏时节,三伏天的酷暑不仅考验着人体的耐受力,更暗藏诸多健康隐患。许多看似寻常的消暑习惯,实则可能成为损害健康的隐形杀手。以下针对高频危险行为展开深度解析,结合医学原理与实用建议,帮助读者安全度夏。
贪凉饮冷:脾胃的"冰封陷阱"
冰镇饮料、雪糕等冷饮带来的瞬时凉爽,实则是以消化系统超负荷为代价。儿童胃肠道黏膜娇嫩,冷刺激会导致胃脘部血管痉挛,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成人长期贪凉同样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临床表现为大便溏稀、舌苔白厚等虚寒体征。如同将热带鱼突然放入冰水,脏腑也需要渐进式降温——建议用室温绿豆汤替代冰饮,或含服冰块待其自然融化,避免直接吞咽。
露天纳凉:自然与风险的"双刃剑"
夜间户外睡眠虽能享受微风星空,但地面辐射散热会使体表温度骤降,易诱发感冒。更需警惕的是,凌晨3-5点人体阳气最弱时,露水湿气可能侵入关节,埋下风湿隐患。蚊虫叮咬不仅造成皮肤瘙痒,还可能传播登革热等疾病。若必须户外休息,应选择离地30cm以上的防潮垫,并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喷雾。值得注意的还有突发天气变化,夏季局部强对流天气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
过度运动:中暑的"加速器"
高温环境下运动时,核心体温每升高1℃,细胞代谢率便增加13%,持续超出散热能力会导致热射病。典型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干热无汗,严重时引发多器官衰竭。如同电脑CPU过热会烧毁主板,人体持续高温同样致命。建议将锻炼调整至日出前或日落后,采用"20分钟补水200ml"的黄金法则。薏仁冬瓜汤等利湿膳食,能辅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冷热交替:血管的"压力测试"
空调房与户外频繁进出,会使血管经历反复收缩-扩张。这种"橡皮筋式"的拉扯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尤甚。建议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阴凉处过渡5分钟。老年人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随时增减衣物。
午间劳作:阳光的"灼热利刃"
三伏天紫外线指数常达极端水平,11:00-15:00间地表温度可达60℃以上。此时露天作业不仅加速脱水,更会使皮肤真皮层胶原蛋白变性。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穿戴UPF50+防晒衣,每半小时在阴凉处休息5分钟。值得警惕的是,中暑症状具有延迟性,可能劳作结束数小时后才显现。
情绪焦躁:自主神经的"短路警报"
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易出现"情绪中暑"。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暴力事件发生率增加4%。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传统养生智慧提倡夏季"静心调息",与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不谋而合。
隔夜食物:细菌的"培养皿"
夏季食物腐败速度较常温快3倍,沙门氏菌在25℃环境下每20分钟增殖一代。隔夜凉拌菜、切开水果等高风险食品,即使冷藏也可能产生米酵菌酸等耐低温毒素。建议遵循"烹饪后2小时冷藏,复热需达75℃"的安全守则,海鲜类食材应当餐食用完毕。
防范三伏天健康风险,本质是把握"适度"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夏季养生更需守护阳气。通过科学认知环境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方能建立可持续的夏日健康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