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包虫病
时间:2024-12-06 16:36:26
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故又称棘球蚴病。本病几乎遍布全世界,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内蒙及四川西部等畜牧地区为常见的寄生虫病。在人类绦虫病中,本病的危害最为严重。
寄生于人体的幼虫有细粒棘绦虫(Echincoccus granulosus)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alveolaris s.multilocularis)两种,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在我国,以前者更为常见。
一、细粒棘球蚴病
病因及感染途径
细粒棘球绦虫是绦虫类最细小的一种,其成虫主要寄生在狗的小肠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狼等其他肉食动物。细粒棘球绦虫的虫体长2~7mm,雌雄同体,由一个头节和三个体节(即幼节、成节和孕节)组成。头节顶有顶突及大小两圈小钩,并有四个吸盘。孕节内含有感染性的虫卵。被孕节或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中间宿主如羊、牛、猪、家兔、骆驼等家畜及人食入后,即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孵化,六钩蚴脱壳而出,先附着于小肠粘膜,再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门静脉到达肝,故肝包虫病最多见。少部分可通过肝经右心到肺,极少数可通过肺循环而到达全身其他器官。但六钩蚴也可从肠壁侵入淋巴管,经胸导管直接进入血流而至全身各处。幼虫经过数月的发育,即成为囊状幼虫,称为棘球蚴或包虫囊。棘球蚴内含有很多原头蚴(头节),如果含棘球蚴的器官被狗、狼等吞食,其中的每一个原头蚴均能在小肠壁发育为成虫。以后陆续排出孕节和虫卵,造成污染和感染。
病理变化
棘球蚴主要引起肝病变(占70%),其次为肺(占20%~30%)。肌肉、心、脾、肾、脑、骨、眼眶等更少见(10%)。近年来,肌肉的感染有增多趋势(1.4%~5.4%)。
六钩蚴侵入组织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多数六钩蚴会死去,仅少数存活发育成包虫囊。包虫囊生长极为缓慢,感染5个月后直径仅达1cm左右,约经5~20年可达到巨大程度,最大者可达50cm。包虫囊周围有类上皮细胞、异物巨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纤维母细胞增生,最终可形成纤维性包膜,也称为外囊。外囊的厚薄与囊肿形成的时间有关,一般约3~5mm,也可达1cm左右。
包虫囊壁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生发层,厚约22~25μm,由单层或多层的生发细胞构成,具有显著的繁殖能力。生发层细胞向内芽生,可在囊内壁形成无数小突起,渐变成单层小囊泡,即生发囊(图19-18)。生发囊脱落,即变子囊,其内壁又可生出5~30个原头蚴。子囊结构与母囊相同,还可再产生生发囊或孙囊。在较老的包虫囊内,子囊可多达数百个。生发层偶也向外芽生形成外生囊。
包虫囊壁的外层为角皮层,呈白色半透明状,如粉皮,厚约3~4mm,具有吸收营养物质及保护生发层作用。镜下为红染平行的板层状结构。包虫囊内含无色或微黄色液体,液量由数百到数千毫升,甚至可多达2万毫升。囊液中所含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囊壁破裂后可引起周围组织发生局部过敏性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如果子囊破裂,大量头节混入囊内液体,在其中自由游动,即形成棘球蚴砂(或包虫砂)。棘球蚴可生存达40年之久甚至更长,但可因损伤、感染而退化死亡,此时母囊及子囊发生钙化,囊内液化被吸收浓缩变为胶泥样物,其中仍可见原头蚴。
主要器官病变及其后果
1.肝包虫囊肿 为包虫病中最常见者,多见于右叶,囊肿多为单个,位于膈面,向腹腔突出,也可为多个。
肝包虫囊肿生长缓慢,逐渐增大可致周围肝细胞压迫性萎缩或变性,其外纤维组织增生,形成一层纤维性外囊。肝内小胆管及血管也常因受压而移位,或被包入囊壁内。临床上巨大包虫囊大都位于肝,引起肝区肿大,待囊肿退化变性后,则囊肿随之变小。
肝包虫囊肿长大后其主要而常见的并发症为继发感染和囊肿破裂。继发感染主要由于被包入外囊中的小胆管破入包虫囊肿腔内引起,也可因外伤、穿刺及血道感染引起。感染后引起的病理变化似肝脓肿,但症状较轻。肝包虫囊肿破裂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多由继发感染、外伤或穿刺引起,以破入腹腔的后果最为严重,此时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而致患者死亡,还产生腹腔内继发性包虫囊肿。如子囊破入胆管或肝静脉内,可造成胆道阻塞及肺动脉栓塞。
2.肺包虫囊肿 肺包虫囊肿多见于右肺和下叶,通常为单个,多发者少见。囊肿多位于肺的周边区。由于肺组织疏松和血循丰富及胸腔负压吸引等影响,故肺包虫囊肿生长较快,可压迫周围肺组织,引起肺萎陷和纤维化。由于肺包虫囊肿的纤维外膜及包虫囊的角皮层较薄,故易破裂。破入支气管,则囊内容物和囊可被咳出而自行痊愈;大量囊液破入支气管时可引起窒息。少数病例可破入胸腔,引起包虫性胸膜炎。
二、泡状棘球蚴病
泡状棘球蚴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肝。在我国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内蒙等地有病例报告。
病因有感染途径
泡状棘球绦虫的成虫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较短(1.4~3.4mm),体节2~5节,偶为6节,吸盘及大小钩均较短小,头钩和睾丸数亦较少。泡球蚴不形成大囊泡,而成海绵状。囊泡生长较快;子囊为外生性,原头蚴数少,以上均与细粒棘球蚴不同。
泡状棘球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孤,其次为狗、狼、猫等。中间宿主主要为鼠类,人类也可被虫卵感染,但并非适宜的中间宿主。
病变
绝大多数泡状棘球囊肿见于肝,一般呈单个巨块型,有时为结节型,或两者兼有。泡球蚴囊泡常呈灰白色,质较硬,由无数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绵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囊泡内容物为豆腐渣样蚴体碎屑和小泡。陈旧病灶的中央因营养不佳常发生变性、坏死,或溶解呈胶冻状液体。如继发感染,可酷似脓肿。泡状囊肿外周无纤维包膜,向外芽生性子囊可以像癌肿一样向周围组织浸润,并可侵入血管或淋巴管,转移到肺、脑、脾、肾、肾上腺及心脏等处,甚至偶然可见于肝门淋巴结内,因此肉眼上易误诊为肝癌。镜下,在肝组织中散在大小不等的泡状蚴小囊泡,一般仅见角皮层,偶尔有单细胞性生发层,偶见原头蚴。囊泡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有结核样肉芽组织形成及纤维组织增生。囊泡间的肝组织常发生凝固性坏死。病变周围肝组织常有肝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及淤胆现象。最后可导致肝硬变、黄疸、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及恶病质。
肺泡球蚴病少见,多数由肝经血流迁徙而来,或由肝直接蔓延而来。泡状蚴穿出血管后,先在细支气管寄生,引起增生性炎及血管内膜炎。病变也可呈肿块状,类似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