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杂志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基因剪刀剪破癌症「死亡诅咒」

时间:2025-08-29 09:33:56

在医学的漫长征途上,有些疾病曾被贴上"绝症"的标签,成为笼罩在患者头顶的死亡阴云。癌症便是其中最顽固的阴影之一。然而,当基因编辑的曙光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当临床试验的数据在屏幕上跳动出希望曲线,一群白衣战士正用科技之笔改写命运的剧本——他们将特定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渺茫的希望变成了可期的现实。

基因剪刀:剪断命运的锁链

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犹如给医学家们配备了一把分子级别的精密剪刀。这把"剪刀"能精准定位到致癌基因片段,像修复出错代码般剪除病变DNA。在最近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针对肺癌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展开攻关,通过编辑免疫细胞的基因序列,使其成为精准识别癌细胞的"智能导弹"。临床试验显示,接受该疗法的晚期患者中,62%的人肿瘤体积缩小超过一半——这个数字相当于每10个被判"死刑"的患者中,有6人获得了打开生命之门的备用钥匙。

数据迷宫里的生命罗盘

面对海量的临床数据,研究团队开发出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系统。这套系统能在3.6万份病例记录中迅速匹配治疗反应模式,其效率相当于500名医生同时工作三个月。特别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对胰腺癌患者的数据挖掘发现,结合基因编辑与靶向治疗的"双轨策略",使五年生存率从不足7%提升至34%。就像在暴风雨中突然出现的灯塔,这个数字让被称为"癌王"的疾病首次显现出退让的迹象。

实验室到病床的马拉松

从培养皿中的细胞到患者静脉里流淌的希望,这段路走了整整十七年。研究负责人李教授回忆道:"2006年我们第一次在小鼠模型上看到肿瘤消退时,整个实验室哭得像群孩子。"如今,他们的治疗方案已迭代到第9版,治疗周期从最初的18个月缩短至6个月,副作用发生率降低82%。这就像把崎岖的山路修建成高速公路,让患者少受煎熬,更快抵达康复的站点。

生命经济学的新算法

当统计学家将治疗成本与生存年限制成曲线时,发现每个治疗周期12万元的投入,换来的平均是11.4个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用更直白的话说,相当于每月花费8000多元,就能买到健康人一年的完整生命体验。对于55岁的肠癌患者王女士而言,这组数据意味着能看到孙子上小学的承诺——她刚刚庆祝了治疗后的第五个生日,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像生日蜡烛般全部正常。

暗夜里的星光导航

在基因治疗中心,每个成功案例都在墙上投射出温暖的光斑。45岁的淋巴瘤患者张先生展示着他手机里的"生存地图"APP,上面实时更新的免疫细胞活性曲线,就像夜空中为他特别定制的星座图谱。目前全球已有23个医学中心加入这项研究的扩展试验,如同星星点点的火光,正在连成照亮癌症黑夜的银河。

这场对抗死亡的科技革命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当显微镜下的基因片段与超级计算机的算法产生共振,当研究者们把论文里的百分比转化为患者日历上真实翻过的页数,人类正在证明:有些诅咒,终将被智慧与坚持改写;有些命运,值得用数十年光阴重新书写。在某个未来时刻,当五年生存率变成十年、二十年,我们或许会想起今天——这是医学为生命按下暂停键后,重新播放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