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杂志概要 中国医疗领域的权威性期刊 《中国医院》杂志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7年6月正式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医院》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原“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是 中国医院协会会刊。 《中国医院》具有行业指导性和权威性,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 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医疗卫生领域强势媒体。 《中国医院》高度准确的市场定位与其一贯为读者竭诚服务的务实风格,使其成为连接相关厂商与 中国医疗机构的便捷桥梁,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使用中文出版,面向国内外发行,月刊,大16开本,内文铜版纸印刷,四封及目次、 插页彩色印刷,内文双色印刷。 杂志宗旨 创新 厚载 求实 贴近医院 服务医院 《中国医院》秉承创新、厚载、求实,贴近医院、服务医院的编辑方针,始终以读者为本,引领潮流。传播现代经营理念,报道学科重大进展,交流先进经验,发布权威信息,融导向性、先进性、学术性、权威性与实用性为一体。 《中国医院》以学术论文和实地采访报道相结合的形式,依托中国医院协会及其二十多个分会/专业委员会,聚集全国大型医院院长和医院管理专家学者,组成权威性编委会,与各省市自治区医院管理学会、协会联系紧密。其以高品质的编辑和印制质量,全面的资讯服务,成为读者十分信赖的读物。 《中国医院》的报道内容包括:医疗卫生领域权威人士访谈或论述、就医院管理经营焦点或热点问题的特别策划、政策法规及权威信息发布、著名医学专家的从医感悟、医院管理创新、管理实务、医疗机构维权与自律、医院质量、医院评审、医院安全、医院护理、医院IT、医院药事、医院文化、医患之间、学科建设、医院与法制、医院人力资源、医院后勤、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门急诊管理、实验室管理、医院建筑、院长之声、医院采风、海外视窗等。 发行分布 传播中国医院信息的主流期刊 《中国医院》面向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工作者、医疗机构科室主任、护理管理工作者、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务人员以及热心和关注医疗服务的各界人士。 《中国医院》杂志社办理邮购业务,自办发行。 《中国医院》在中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邮局办理订阅。 《中国医院》通讯员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医学院校,他们在及时向杂志社传递本地医疗机构运营动态的同时,随时征求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向本地医疗机构宣传征订本刊。 《中国医院》同享、传阅率: 7~8人,月均读者总数:255600人。 编委会主任委员 曹荣桂 社长、主编 张宝库 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郝秀兰 法律顾问 郑雪倩 发行总监 郝秀兰(兼) 美术主管 吴亦锋 广告部经理 袁英君 网站管理 吴亦锋(兼) 编 务 赵 珊 杂志官网 www.chaj.com.cn 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宣工商广字第0056号 出 版 中国医院杂志社 印 刷 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 发 行 国内:北京报刊发行局 国外: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订 阅 全国各地邮局(代号:2-743) 邮 购 中国医院杂志社 100078,北京市南三环东路27号院6号楼402室 电话:(010)87677703 传真:(010)87677705 定价:每期16.00元,全年192.00元 中国标准刊号 ISSN 1671-0592 CN11-4674/R
2025版药典调整:19种中药13种生物制品退市
时间:2025-06-20 11:42:33
药典动态:科学标尺下的药品质量升级
202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将迎来新一轮调整,正式实施2025年版标准。此次修订中,19种中药与13种生物制品被移出目录,标志着我国药品监管体系在安全性、科学性和生态保护层面的又一次进阶。作为国家药品质量的“标尺”,《药典》的每一次修订都牵动着公众健康与产业发展的脉搏。
被删除的中药:传统与现代的取舍平衡
在本次调整中,中药领域淘汰的品种包括妇科通经丸、胡蜂酒、九圣散、抗栓再造丸、龟龄集等19种产品。以龟龄集为例,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名方因配方中含穿山甲成分而退出。穿山甲作为濒危野生动物,其使用不仅违反国际保护公约,也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相悖。类似案例的清理,如同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修剪枝叶”,既保留了传统医学精髓,又剔除了不符合当代伦理与法规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药品的退市并非完全否定其疗效,而是基于成分风险或生产工艺的局限性。例如,胡蜂酒等制剂因原料毒性控制难度大、质量标准难以统一而被评估为“风险高于获益”。这一决策过程,恰似用精密天平衡量每一味药材的利弊,确保公众用药的底线安全。
生物制品退市:技术迭代与安全升级的双重驱动
生物制品领域的调整同样引人注目,吸附百日咳白喉联合疫苗、冻干白喉抗毒素、冻干破伤风抗毒素等13种产品被移出目录。这类产品的淘汰,反映了疫苗与抗毒素技术的迭代升级。以破伤风抗毒素为例,传统冻干制剂因存在过敏风险高、保存条件严苛等问题,逐渐被更安全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取代。
这一变化可类比为“交通工具的更新换代”——老式马车虽曾发挥重要作用,但现代汽车在效率与安全性上显然更胜一筹。药典的修订正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生物制药行业向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行业影响:阵痛与机遇并存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药典调整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以通乳颗粒、通痹片等中成药为例,其退市可能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原料供应链,转向人工培育濒危物种或开发合成替代成分。这种转型如同“破茧成蝶”,短期内需承受成本压力,但长期将推动产业可持续化发展。
另一方面,生物制品的调整可能加速新型疫苗研发。例如,联合疫苗的优化不仅减少接种次数,还能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这与全球疫苗技术“多联多价”的趋势不谋而合。
未来展望:药典修订背后的监管哲学
此次药典修订传递出明确的监管信号:药品标准不再局限于疗效与质量,而是扩展至生态保护、伦理合规及技术先进性。例如,对含濒危成分中药的清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生物制品的更新则凸显“以患者安全为核心”的审评逻辑。
可以预见,未来《药典》的调整将更频繁地与科技创新、社会价值观同步。正如一位行业专家所言:“药典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科书,而是动态演进的科学指南。”这一过程,既是监管体系的自我革新,也是对公众健康承诺的持续兑现。
2025年版《中国药典》的实施,如同为药品领域按下“重置键”,既清理了历史包袱,也为未来划定了更高起跑线。在这场关乎生命质量的变革中,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交织,最终指向一个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医药未来。